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中药植物科普--青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4 11:18:07    

青 蒿分布极广,生长茂盛,有些地方生长的青蒿超过2米。就是这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草本植物。随着屠呦呦获诺得贝尔医学奖,而闻名于世。

这里有一个“绕口”的问题。中药青蒿其实是黄花蒿。而叫青蒿的植物不是中药青蒿的正品,也不含青蒿素。

《神农本草经》中的青蒿,据考证特征描述应该是黄花蒿。《中国植物志》:“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 annur Linn., 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利尿、健胃、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南方民间取枝叶制酒饼或作制酱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

中药青蒿与其他植物一样,也有很多别称,如:蒿、草蒿、方溃、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等。

黄花蒿(中药青蒿)在我老家叫也叫“臭蒿”。

青蒿药用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但是一般书认为青蒿出《神农本草经》。而治疗疟疾则最早见于葛洪的《肘后方》。

我上学的时候,植物青蒿和黄花蒿都是中药青蒿的基原植物,见本科二版《中药学》教科书(图)。《中药大辞典》:“【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所以植物青蒿和黄花蒿在相当一段时间是都作为中药青蒿使用的。2010版以后的《中国药典》各版本中的青蒿只是黄花蒿。

二版本科教材《中药学》中青蒿的内容

如果您治疗疟疾一定要分清青蒿和黄花蒿,如用其它功效,则区别不大!

一、《中国药典》: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用法与用量】 6~12g,后下。

几种草本植物的苗期对比

二、临床应用:

作为北方人,没有疟疾之苦,也就没有用于治疟之说,我主要用于骨蒸潮热,更年期综合征的五心烦热等。常用方如青蒿鳖甲汤加减等。

三、青蒿素:分子式: C15H22O5 分子量:282.34

本品在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中易溶,在甲醇、乙醇、稀乙醇、乙醚及石油醚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类别】抗疟药。【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放弃管理的桃树地,黄花蒿近3米高。

四、扩展阅读:

(一)、《五十二病方》:

“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

注:牝痔:肛瘘。荆:地方名。“荆楚”

(二)、《神农本草经》原文:

草蒿: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虫,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

(三)、《肘后方》:“治寒热诸疟方”(方二)“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肘后方》卷三·第十六)

这是青蒿治疗疟疾最早见记载,随着屠呦呦得奖已经成了热词;不仅中医人知道了,社会各界人知道的也不少。

除青蒿外,在“治寒热诸疟方”的30几个处方中有十几个处方用到常山,而常山现代也证明有抗疟作用。

葛洪是伟大的“传染病”专家我在《鸡冠花.葛洪》文中已经提到。

(四)、《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载黄花蒿,谓:“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蛋黄,气辛臭”。

《本草纲目》青蒿

「释名」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主治」

1、痨病。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2、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3、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4、温疟(只热不冷,痰多)。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7、刀伤。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8、牙齿肿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注:胡世林通过比较两者主要分类学特征,认为《本草纲目》所述青蒿即今天的黄花蒿(A.annua L.),而所述黄花蒿谓今天的青蒿(A.apiacea Hance),并提出造成这种纷乱关系的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不当另立黄花蒿。

阅读完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葛洪对青蒿抗疟的认识非常准确,不是采用水煎服这种普通用法,而是“绞取汁”。李时珍继承了这个特点:“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这个观点“提醒”了屠呦呦,同时屠呦呦也科学地诠释了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