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歌(七首清明好诗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3 09:04:57    


1.悲苦中的一丝光明:《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清明诗。此诗一出,关于清明的诗无不顿然失色、退避三舍。这首诗平白如话、不事雕琢,犹如路人与牧童的对话,此其一妙也!清明时节的雨让回家扫墓的诗人心中悲伤又添了一层阻滞,落魄样子、魂断情状跃然纸上,此其二妙也!以为要在雨天雨地里泥泞跋涉,不料遇到了牧童,前面还有挡风遮雨的酒家,于愁苦笼罩的黑暗中透出一丝光明,让人生出无限的希望,此其三妙也!

2.幽会的代价:《兰陵王·柳》

北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传说这首词是周邦彦被宋徽宗贬出汴梁时与李师师的话别之作。周邦彦和李师师关系暧昧,一次两人正在私会时,宋徽宗不期而至。来不及撤退的周邦彦只能藏到床底下,偷听、偷看宋徽宗和李师师的卿卿我我。真不知道,宋徽宗和李师师在床上行云雨之欢时,周邦彦心里是怎样的滋味。

此事之后,一首词流传京城,还流传进了宋徽宗的耳朵: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看到这首词后,宋徽宗勃然大怒,将情敌周邦彦贬出京城,李师师折柳相送,一首更为流行的歌曲由此诞生,就是这首《兰陵王•柳》。

3.朗照的清明《绝句》

元 郭翼

可惜清明雨也晴,好春须看水东亭。

桃花如马斑斑色,杨柳藏鸦树树青。

这是一首冷门的诗,这是一个冷门的诗人,但是并不妨碍这首诗的晴朗和清秀。诗人说可惜清明这一天没有雨纷纷而是雨过天晴,美好的春光不能辜负,信步水边那座占尽春天风流的东亭。看,桃花有粉的,有白的,像马儿身上一样斑斑点点。瞧,杨柳树的一片青翠中藏匿着几只乌鸦,像一点墨濡染了一树春。挡不住的春气,藏不住的春景。


4.黛玉葬花的师从《风入松》

南宋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喜欢上吴文英就是因为这首词,一看到就一见如故,一读了就刻骨铭心。开篇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想必也是林黛玉葬花吟的师从所在。吴文英想念的人已经离他而去,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然绿荫匝地,那一丝柳就代表着想念你的一丝柔情。料峭的春寒中,吴文英独自把盏喝着闷酒,梦中寻侬去处,却又被莺呼起。对你的思念,梦儿也难留!西园的秋千,还留着你手上的芬芳,蜂蝶至今还在围着它团团飞舞。惆怅,你音讯全无,我的幽怨就像台阶上的苔藓,一夜便是一片片一层层。这是一种揭不开扯不断的愁,堪比贺鬼头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6.穷得叮当响《清明二首》

杜甫

(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老杜的诗困顿如初、苦不堪言,但是苦中自有乐处,诗人说寒食后,家家新火起新烟,湖光春色照客船。鸟儿衔着花草悠然自得,孩儿骑着竹马却与“我”无缘。此时此刻,少数民族儿童的服饰很难见到了,楚地的女子腰肢也饿得楚楚可怜,昔日的定王府繁华不在,长沙贾谊府中的古井亘古不变。我白白辜负了东汉刺史周举为寒食改革的初衷,因为囊中羞涩,只能学着西汉严君平那样靠卖卜求生。一个人过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还是过悠游山林的清贫日子,一切自有天意。“我”只要有一壶浊酒、一盏清茶、一顿粗食,就足够了。

你看,杜甫把眼前景写得有多美,就把安史之乱后的国家衬托得有多萧索,就把一家人的生活衬托得有多困难。第二首的写法反第一首之道,先写身体的枯槁、身世的飘零,再写秦城楼阁、汉主山河,物是人非、人世寂寥之感如洞庭湖水汩汩滔滔汹涌澎湃。

7.最豁达的清明节《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 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就像一幅画,一看就能通透,不用多做解释。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写信给弟弟苏辙求名。弟弟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名之为“超然”。熙宁九年清明节,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便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