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码西安人口增长背后的密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3:16:00    

本报记者 王登海 西安报道

在全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的背景下,西安以 2024 年常住人口净增 8.94 万人的成绩,时隔一年再度登顶“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日前,《西安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其中提到,2024 年年末,西安常住人口 1316.76 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 8.94 万人。

《中国经营报》记者观察到,西安人口增量背后,是户籍新政的破冰之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经济动能,亦是科教资源的厚积薄发。从 2017 年降低落户门槛吸引百万新市民,到近年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成为经济新引擎,西安的人口增量展现了内陆城市的发展韧性。

然而,在人口虹吸效应下,咸阳、安康等省内城市人口持续外流,区域发展失衡加剧。与此同时,面对大量涌入的人口,西安的就业市场是否能够完全消化?就业结构、薪资水平与人才期望之间的落差,又是否在悄然酝酿新的迁徙浪潮?

持续增长

2024 年,西安以常住人口净增 8.94 万人的成绩,时隔一年重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桂冠。西安市公布的《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 年,西安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 1316.76 万人,全年净增 8.94 万人,超越郑州、济南、青岛等北方城市,跃居北方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榜首。

如果说户籍新政是打开城市大门的钥匙,那么经济发展的底盘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就业保障。在抢人才大战中,各个同等级城市给出的政策和补贴条件日益趋同,竞争愈发激烈,而真正的城市吸引力,是能让迁徙者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三年前,王永平从北京离职后选择落户西安,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相比于北京,西安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虽然房价逐年上涨,但整体仍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王永平认为,西安的物价、生活节奏等也相对适中,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能让他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的投入和发展。而事实上,不少在北上广深漂泊的人,也逐渐把目光投向西安。

人口迁徙的浪潮背后,是城市经济实力的悄然崛起。2024 年,西安的 GDP 达到了 13317.78 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 3873.96 亿元,增长 4.1%;第三产业增加值 9123.69 亿元,增长 4.8%。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更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加入。经济发展为西安人口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则成为人才储备的“蓄水池”。

作为“中国科教第六城”,西安拥有 63 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42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5.56 万本专科在校生与 19.71 万研究生在此求学。每年,这里输送 23 万本科生、5 万研究生毕业生。这些高校不仅培养本地人才,还吸引周边学子,不少人毕业后选择留陕就业创业,为城市注入新鲜血液。

为进一步留住人才,西安市还提出“五年留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目标,在西安各个高校宣讲发展形势与就业创业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在西安创业创新。

增量何来?

西安的人口增量,究竟从何而来?从自然增长维度看,2024 年西安出生率 8.62‰,新出生人口 11.35 万;死亡率 7.82‰,死亡人口 10.30 万。0.80‰的自然增长率虽高于全省(-0.69‰)和全国(-0.99‰)水平,但对人口增量贡献有限,仅贡献约 1.05 万人,占总增量 8.94 万人的 11.7%。

而真正推动西安人口规模扩张的,是机械增长带来的净迁入人口。2024 年,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 8.94 万人,其中机械增长贡献了约 7.89 万人,占总增量的 88.4%,即每天将近 245 人新落户西安。

作为陕西省经济总量占比高达 36%的龙头城市,西安展现出了对省内人口的强大虹吸效应。2024 年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为 3953 万人,全年仅微增 1 万人,而西安一城的人口增量就达到了 8.94 万人,相当于全省增量的 8.9 倍,常住人口占全省比例更是攀升至 33.31%。这种人口分布的变化,凸显了西安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其他城市如宝鸡、咸阳等,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难以与西安的新兴产业和多元就业机会相抗衡。西安凭借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满足了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人才的需求。

事实上,西安吸纳的不仅是省内人口,其作为西北唯一国家中心城市,吸引了甘肃、宁夏、青海等周边省份的迁移人口。“在西北,不去西安,还能去哪?”王永平的这句反问道破了西安的跨省吸引力密码。在西北地区城市体系中,西安的首位度优势极为突出,整个西北五省区,仅有西安一座 GDP 超万亿的城市,且在 300 公里半径内缺乏同能级竞争城市。这种“单核独大”的区域格局,使得西安的优质资源对周边形成强大虹吸效应。

“西北地区缺乏同等能级城市,西安的医疗、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又有着绝对优势。”一位在西安从业多年的 HR 观察到,近年来,西安涌现出大量“逃离北上广”的青年群体。他们之中,既有来自陕西周边市县的“本土回流人才”,更不乏甘肃、宁夏等西北省份的“跨省追梦者”。

事实确实如此。相较于周边城市,西安不仅在经济发展上一马当先,教育、医疗等资源同样令周边城市难以望其项背。西安的三甲医院数量达到兰州的 3 倍之多,985/211 高校数量更是远超西北其他四省的总和。而高铁的开通,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人口向西安的迁徙趋势,承接了“逃离北上广”的省外人才。也正是因为此,当兰州、银川等西北城市难以突破 500 万人口天花板时,西安已成为整个西北的“终极目的地”。

产业待提升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凭借教育、医疗、产业等全方位优势,对内留住本省人口,对外争夺全国人才,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代价。当人口资源向省会倾斜,带来的不仅是西安的崛起,更伴随着中小城市的“阵痛”。

以咸阳为例,作为陕西第三大城市,咸阳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根据统计数据,2021 —2024 年,咸阳市的常住人口分别为 421.30 万人、416.90 万人、412.10 万人、408.06 万人。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分别比上年末减少 4.4 万人、4.8 万人、4.04 万人。过去四年间,年均人口流失量超过 3 万人,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规模乡镇的人口。

咸阳的情况并非孤例,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安康市人口规模也在不断缩减。在2021—2023年期间,安康市的户籍人口虽始终维持在300万以上,但常住人口却持续低于300万,且两者规模均呈逐年缩减态势。

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安康市的常住人口为247.84万人,2022年年末减少至247.14万人,减少0.7万人;2023年年末进一步降至245.72万人,减少1.42万人。2021年年末的户籍人口为302.45万人,2022年年末减少至301.80万人,减少0.65万人;2023年年末降至300.75万人。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安康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距不断扩大:2021年年末两者差值为54.61万人,2023年年末差值扩大至55.0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3%。这一比例意味着,安康市近五分之一的户籍人口实际未在本市常住,长期在外居住或务工,人口外流现象严峻。

这种一城独大的格局,在成都、武汉推行“强省会+副中心”战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2024年成都人口增量7.1万,绵阳、宜宾等副中心同样保持正增长;而陕西除西安外,其他地市人口几乎集体下滑。在此情况下,咸阳、安康等市县,该如何在“大树底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长空间?

而人口增长背后的隐忧,远不止于数字增减,当全省乃至西北五省的人口持续向这座区域中心城市涌来时,西安的就业市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全消化这些不断涌入的劳动力?

“月薪15000元以上的工作,通常对学历、经验等要求极为严苛,能够满足条件的人相对较少,而月薪5000元以下的岗位虽不难找,但大多是基础岗位,晋升空间与职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从北京迁徙到西安后,王永平用三年时间摸透了西安就业市场的“温差”,西安有大厂,但是不多,好的岗位大多也已经饱和。

“特别是对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而言,西安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与一线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不少北上广来西安后有一定的心理落差。”该HR告诉记者,虽然西安的经济持续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人均可支配收入45082元,低于武汉的59732元、杭州的76777元。

而这种落差,让许多和王永平一样“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陷入选择困境。在现实压力下,王永平注意到身边已有不少人动了“二次迁徙”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