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董必武等革命先驱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从武汉带到红安,并以燎原之势传遍大别山区,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红色传奇。
今天,在加快建成支点的新征程中,黄冈高新区全面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追“光”逐“新”,依托光谷建设科技城,澎湃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万千新气象——
在这里,平均每天有10余批次产品发往光谷上下游企业;平均每周有5个武汉科研团队来黄为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平均每月有3个光谷产业配套项目铿锵落子……形成了“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冈”的生动局面。
光谷之光,“光照”黄冈高新区。2024年,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4%,首次进入全国百强,综合排名由2022年的第105位提升至第88位。

规划嵌入——
依托光谷建设科技城,提升黄冈主城支撑力
婉拒一个投资10亿元的醇基燃料项目,签约一个投资6亿元的光电子新材料项目。2022年,黄冈化工园做出这个选择时,很多人不理解:都是化工项目,为何舍大取小?
“前者不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定位,难以成长为根植性产业;后者可以拉长园区的主导产业链条,且是科创型企业。”黄冈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涂军说,立足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瞄准产业主攻方向招引项目的认识,源于园区经历过一段粗放式的发展。
曾经,包括黄冈高新区在内的市区各园区落户的项目关联性小、产业集聚效应弱,难以成长为根植性产业,黄冈主城经济首位度不高。
问题就是方向。变化,源自战略考量、规划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省委、省政府寄予黄冈厚望:“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时代之问,黄冈作答——
2021年以来,抢抓中部崛起、湖北建成支点、武汉都市圈等众多战略机遇,市委市政府把“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作为主要战略,加强对内整合、对外开放,系统承接武汉都市圈交通物流、科创产业、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和文旅康养需求,带动大别山毗邻地区发展。市区发展科技城、文旅城、空港城。
以此战略为引领,黄冈高新区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宏观层面,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科技城,把黄冈高新区打造成中国光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观层面,发挥“光谷第九园”体制优势和化工园资源优势,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主攻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微观层面,聚焦光谷头部企业配套协作,精准招商引智,实现产业同链、科技同创,打造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样板。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调整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黄冈高新区为主体,整合黄冈产业园、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南湖工业园、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等园区为一体,实行“一区多园”统一管理,重新划分各园区赛道,深度参与光谷产业功能分工,错位发展——
在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发挥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谷第九园”优势,聚焦光电子材料、器件领域,打造华中光电材料基地;
在黄冈化工园,发挥合规化工园平台优势,聚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领域,打造国家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
在黄冈产业园,发挥科峰传动技术和制造优势,聚焦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
各园区锚定主攻方向,制定负面清单,不符合主导产业的一律不招引。黄冈化工园打好合规化工园金字招牌,提高落户标准,投资额至少5亿元。
“门槛再高,我们也要来。”尚赛(黄冈)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穆元元说,总部位于武汉光谷,拥有100多项专利,自主研发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纯度达到99.99%,打破日韩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总投资6亿元的黄冈项目去年投产以来,高纯材料走俏市场,成为武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国内外巨头显示材料供应商,1克材料最高卖到1000元,单日1公斤产量价值20万元。
与尚赛公司一样,近两年来,黄冈高新区招引项目近百个,大都跟光谷有关,培育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企业130余家。
依托光谷建设科技城起势见效。2024年,黄冈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5.9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达到91.55%,聚集产业工人3.2万人,工业体量占市区比重达98%,支撑黄州区GDP总量达365.65亿元、位居全市第三,总量、位次分别比2020年增长124亿余元、提升一位。

产业链入——
围绕光谷龙头做配套,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在铭普光通公司无尘车间内,10多条半导体激光器全自动封装生产线全力运转,一个个U盘大小的半导体激光器二极管走下生产线,装车发往武汉华星光电等企业。
2017年,铭普光通的前身安一辰光电公司从光谷迁到黄州。经过8年的发展,如今公司成功跻身全国光电二极管的头部企业,成为武汉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2024年产值2.2亿元。
与铭普光通处于光通信产业前端不同的是,黄冈TCL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则处于光电产业末端,是武汉TCL华星产业链的延伸,既可为华星光电处理固废,变废为宝,将回收利用的产品重新为华星光电所用,同时还可为京东方、长江存储等武汉光谷的半导体面板和芯片产业配套环境服务,形成武黄“产业同链”格局。
对标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融圈入链,围绕光谷龙头做上下游配套,三大新兴产业竞相崛起——
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建链延链:2024年,依托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黄冈高新区一口气引进2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30亿元。投资100亿元的三利谱,在华星光电的撮合下,收购日本住友集团产线及设备,即将成为华星光电最大的偏光片供货商;子牛美可、芯洁电子是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的头部供应商……
聚焦生命健康产业补链强链:对接“光谷生物城”,依托人福药业等龙头企业,引进鲁班药业、广化制药、星火科技等聚群项目。黄冈人福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以上,将成为人福集团原料药品种最多、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黄冈鲁班药业,主导产品抗高血压药物奥美沙坦中间体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建链强链:依托712所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已建成中船黄冈贵金属、长海新能源、长海电推等3个712所投资项目,年产值50多亿元;“十五五”期间将再落户3个项目,预计年产值60亿元。3个项目建成后,712所在黄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占集团的份额将达到85%以上。
聚焦供应链提升产业链:高新区已有108家企业加入九州通、芯光链等省级供应链,共享平台红利。合创重工加入长江船舶供应链,与武汉理工共建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抢占绿色船舶风口,拿下50亿元海外造船订单,助力黄冈智造“巨轮”走向深海远洋。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依托科峰传动和航天宏图公司,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低空经济破局起势。去年12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黄冈两颗遥感卫星发射升空,翻开黄冈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逐梦苍穹的崭新一页。
对标光谷配套,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黄冈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4%,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赛马制”综合评价中,助力黄州区进入加速县(市、区)绿色档;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科创导入——
“双向飞地”延伸光谷科创大走廊,提升老区创新策源力
2月5日,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的10款人形机器人,均来自光谷高校和科技企业,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3月18日,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暨首批技术攻关项目签约活动在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举行。
这是省首家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由位于黄冈高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领衔,深度整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围绕高精度减速器、智能驱动模组、多模态感知控制等机器人“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工艺创新—检测认证—产业应用”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面对高端人才引进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创新项目落地难等突出短板,黄冈高新区在武汉设立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前台”,在园区配套建设孵化器、科技加速器、特色专业园区等“后台”,搭建前后台一体化平台,借力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加快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导入科创资源,推进科技同创。
聚焦科技招商,导入科创项目。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潜力股”开展“掐尖招商”,武汉启钠新能源等7个科技项目全部开工,2024年完成投资32亿元。全球规模最大、世界首条千吨级纳米复合聚阴离子型钠电正极产线在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正式投产,将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
开展飞地引才,突破人才瓶颈。创新柔性引才、项目委托等形式,招引120多名在武汉办公的科技人才担任黄冈高新区企业科技副总、技术顾问、周末工程师等,为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程晓敏教授团队开展长期技术合作,研发的高强度、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电力管母线产品,解决了跨距在50米无支撑条件下,管母线不下垂这个“卡脖子”难题,相关技术获得发明专利7项,国内市场占有率40%,排名全国第一。
加快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华科光电实验室、武创院等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平台,促成产学研合作19项。湖北鸣利来公司入驻离岸科创中心后,转化武汉科技大学田俊羽教授团队“钻具轴承表面渗硼处理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钻头表面硬度大幅提升、钻深由原来1500米提高到2600多米,产品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畅销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
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激活创新动能。主动融入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依托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创供应链“地网”联盟,园区内165家企业在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发布需求390条,达成合作意向51项。
截至目前,黄冈高新区成功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9家、单项冠军企业28家、科创“新物种”企业35家。202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亿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5亿元。

园区融入——
把黄冈化工园建成光谷化工园,提升协同发展承载力
走进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处处闪耀着“光谷元素”。这个由我市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共建的“飞地”园区,有着“同城试验田、光谷第九园”之称,是黄冈融入武汉都市圈的桥头堡和主引擎,2021年跻身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十大示范工程行列。
园区创新“人员共派、资金共投、产业共建、绩效共考、要事共商”的合作共建机制。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武汉光谷黄冈科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园区投融资、开发、运营等工作。
园区一期高新技术孵化器项目,集研发厂房、众创空间、运动场馆、人才公寓等生产和生活功能于一体,已于2021年7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并入驻太迪电子、启钠新能源、南水北调工程等企业;园区二期正冲刺今年6月建成,将打造片区创新创业中心、配套服务中心和科创供应链平台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进一步完善配套,建设光电子信息材料专区、长江存储配套基地,涵养产业生态。
在发挥“光谷第九园”体制优势同时,用好黄冈化工园这个金字招牌,通过“三专”路径,让园区功能更集成,提升与光谷协同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承载力。
建设专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力。持续推动黄冈化工园扩区和标准化建设,加速布局电子化学品专区,为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配套通用湿电子化学品集群;对接光谷生物城,建设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与省联投共建联投智能科技园,与社会资本方合作建设TCL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去年以来,各园区共引进投产企业54家,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集聚生态。
出台专项政策,增强项目吸附力。与东湖高新区共同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发挥基金撬动和资本赋能作用,协同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抢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风口;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推动要素向园区主导产业聚集……TCL集团、伊利集团、712所等行业龙头纷纷上马二期、三期项目,不断释放新势能。
完善专项配套,提高产业集聚力。在基础设施上,智慧园区平台、园区污水处理厂、双电源、危化停车场等一应俱全;在生产性服务配套上,科技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科创平台已投入运营,形成“研发—孵化—加速—入园”全链条全周期成长体系;在生活性服务配套上,建成人才公寓、智汇谷、菱湖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把黄冈化工园建成光谷化工园。2023年黄冈化工园成为市区首个百亿园区,2024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67亿元,同比增长10.63%,是高新区增长动能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园区。
良木择禽而栖。2024年,黄冈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招引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217亿元,大都是来自武汉都市圈;已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8家、5G全连接工厂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3家,成功创建省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

记者手记:
黄冈向西,全面对接东湖高新区,识变、应变、求变,不变的是创新精神;追光而行,借光、聚光、发光,不变的是追光梦想。
这束光,不仅是光谷之光、科技之光,更是思想之光、未来之光。它将照亮黄冈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道路,助力黄冈在支点建设中勇担使命,不胜不休。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