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微创神经外科主任肖宏教授专家团队完成深圳首例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为一名15岁痉挛性脑瘫患儿带来行走自由新希望。这一突破性技术通过精准切断异常神经信号,打破“痉挛-畸形”恶性循环,标志着我国在脑瘫外科治疗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脑瘫:被误解的“运动枷锁”
脑瘫并非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是因出生前或围产期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数据显示,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约为2.5‰,其中痉挛型占比超65%。这类患儿因肌张力异常升高,常表现为尖足、剪刀步态,甚至关节挛缩畸形。缺氧、早产、感染等是主要诱因,但多数患儿智力正常,仅因运动受限被贴上“特殊”标签。
痉挛性脑瘫的治疗窗口期尤为关键。大脑运动控制功能在6岁前快速发育,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避免肌肉萎缩与骨骼变形。然而,传统康复治疗难以逆转中枢神经异常,许多家庭辗转求医十余年,仍困于“治疗-反弹-恶化”的循环。

FSPR:从“松绑”神经到重塑行走
FSPR手术被誉为“痉挛性脑瘫的曙光技术”,其核心在于精准调控异常神经信号。术中,医生在显微镜下分离脊神经后根,借助电生理监测定位过度活跃的感觉神经纤维,定量切断30%-50%的异常神经束。此举如同为紧绷的肌肉“松绑”,术后2-3天肌张力显著下降,7天内即可下地行走。
这一技术的突破性在于“治本”:通过切断错误信号源,患儿肢体痉挛得到源头控制,为后续康复训练奠定基础。以15岁的小普为例,术后其足跟首次平稳触地,步态稳定性显著提升。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患儿术后异常步态改善,80%运动功能接近同龄人水平。

手术适应症明确:3-15岁、下肢痉挛为主、智力正常且无严重关节畸形的患儿效果最佳。但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缺陷者需谨慎评估。专家强调,大龄患儿虽错过黄金期,仍可通过“手术+康复一体化”方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多学科协作:从技术突破到全周期管理
据悉,该院首创的“脑瘫外科与康复一体化MDT模式”,整合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评估、手术、康复、随访的闭环管理。相较于单一康复或传统跟腱延长术,FSPR联合康复能系统性重建运动模式,避免症状反弹。

这一模式亦为医学界提供新思路:脑瘫治疗需打破学科壁垒,早期筛查与外科干预并举。医院计划联合基层机构构建防治网络,通过术后1周、1月、半年动态随访,确保治疗连贯性。目前,该中心累计完成脑瘫手术近万台,为超6000个家庭带来重生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