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劝阻老年人吃隔夜菜, 不妨试着这样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1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国家老年大学 “开学第一课” 上关于隔夜饭的提醒,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人饮食习惯的关注。钟南山院士表示,很多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的话,不要坚持把它吃完,因节约而食用可能导致胃癌。这一观点迅速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认同,同时也道出无奈:“老人根本不听劝”“常常因为剩饭剩菜置气”“我倒剩饭被我妈骂‘败家子’”……

什么是隔夜菜?隔夜菜并非字面意义的“隔夜存放”,而是指烹饪后存放时间超过8-10小时的菜肴。即使未过夜,若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同样可能因细菌繁殖和化学变化产生健康风险。

隔夜菜对健康的危害,早已被科学证实。剩饭剩菜在放置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胃酸等酸性环境下,可能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的物质,长期摄入会大大增加患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除了亚硝酸盐的隐患,隔夜菜在放置和储存过程中,营养成分也会大量流失。蔬菜中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经过反复加热或长时间放置,几乎消失殆尽。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免疫力下降,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这本质上并非认知问题,而是情感问题。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老年人,对食物有着特殊的情感,不忍浪费。这种情感驱动下的行为,单纯从健康角度劝说,很难奏效。”谈到父母吃隔夜菜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于丽红表示。

于丽红一语中的。老一辈的"食物安全标准"形成于物质匮乏年代:长毛的馒头熘熘继续吃,饭菜只要闻着不馊就是没坏。这种“生存智慧”曾帮助他们度过饥荒,却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成为健康隐患。

然而,老人并非不关心健康,只是在他们的认知里,节约与健康之间的天平,倾向了节约。另外,老年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官反应会逐渐迟钝,对食物变质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这也许会导致部分老年人在无意间吃下已变质的隔夜菜。

当年轻人强调"健康无价"时,老人看到的是"浪费可耻";当子女计算医疗成本时,父母衡量的是情感成本。这个时候,沟通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粗暴地强调危害,只会引起老人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节约行为不被理解。

"很多老人把吃剩菜视为对家庭的爱护,强行制止会伤害其情感价值。"于丽红告诉记者,子女如果直接倒掉剩饭剩菜,老人会难受好几天, “倒是不吃隔夜菜了,却因此有了心病,得不偿失。”

不妨换一种方式,从关心老人的角度出发。可以说:“爸妈,我知道你们节约是为了这个家好,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要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的。”

这种充满温情的话语,既肯定了老人的节约行为,又表达了对他们健康的关心,更容易被接受。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找同龄人劝说是个不错的办法。老人往往更相信身边人的经验,如果能找到一位同龄人现身说法,效果可能比子女苦口婆心劝上百遍还好。”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医生谭杰建议。

除了沟通技巧,我们还可以从行动上帮助老人改变。做饭时,根据家人的食量合理准备饭菜,从源头上减少剩菜的产生。如果有剩饭剩菜,教给老人正确的保存方法,如饭菜趁热放进冰箱、用干净的容器密闭储存、分开存放避免细菌交叉污染等。和父母一起看科普视频,用科学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向老年人解释隔夜菜的危害;提醒老人,从冰箱拿出的剩饭剩菜,食用前要先看、闻,判断无异常后彻底加热再食用,吃多少热多少,避免反复加热……

偶尔吃一两次隔夜菜也无伤大雅,专家提醒,改变老人的饮食习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子女以共情取代说教,投入更多时间与耐心,让老人既能保持节俭美德,又能享受健康生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