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30万吨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安宁产业园区顺利投产,成为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以高新区为建设重点的滇中稀贵金属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全省零的突破;作为昆明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和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载体,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拔地而起,展现了“昆明效率”“经开速度”……
高新区东区。 高新区供图

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 企业供图
近年来,昆明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培育出5个千亿级产业链,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园区。园区经济呈现两个“最高”:规上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为15年来最高;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6.3%,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按照《昆明市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2023—2025年)》,全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主导产业倍增、基础设施提升、创新能力聚合、服务环境优化,全面提升承载力、吸收力、竞争力,将全市开发区打造为产业强市主战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高新区
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2024年,高新区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5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4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第一。早在2011年,高新区的营收总额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高新区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为昆明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高新区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市委“六个春城”建设,接续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经济量质齐升。高新区建立“链长制”实体化推进机制,实施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动产业延链配套、特色发展。以高新区为核心区的滇中稀贵金属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全省零的突破。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获评“云南省优势型制造业集群”“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2024年,新增贵研功能材料、云南和正生物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同比增长2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5%,较上年提高37.9个百分点。
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成果、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竞相提升“五项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2年的236户、79户、291户增长到319户、271户、373户,分别增长35%、243%、28.2%;区内每73户企业保有1户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其他园区平均水平的3倍;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968项,同比增长2.2%,合同成交额99.9亿元,同比增长160.5%,技术交易额44.5亿元,同比增长41.5%;位列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百强园区第29位。
同时,高新区坚持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园区、绿色园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园区。获评国家第四批绿色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园区、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保有昆药集团、昊邦制药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1户,占全市的14.9%,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4户,占全市的40%。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昊邦制药成为全省首家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全市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多宝电缆、圣科药业等4户企业获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昆电工、多宝、积大3户企业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保有量15户,占全市的37.5%,占全省的21.1%,贵研催化剂被纳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推荐名单。
经开区
打造创新开放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2年,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迈进“三千亿园区”行列。面对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重大机遇:昆明托管磨憨,全国首创“四区”联动发展模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和先行示范区。
近年来,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经开区围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化沪滇产业合作、王家营国际陆港建设,以及“四区”联动发力,形成园区发展新优势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4年,经开区完成营业收入3761亿元;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95.6亿元,居全市国家级开发(度假)区板块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6.4%;新增经营主体2.63万户、同比增长32%,其中企业1.41万户、增长29%。截至2024年底,全区经营主体累计达9.5万户,其中企业5.3万户,3年时间经营主体翻一番。
“中央提出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要求国家级经开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充分体现了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的不可替代性。”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党工委、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多个层面看,经开区具备产业基础牢固、开放平台叠加、交通物流便利等优势,将紧紧抓住国家推动东部产业转移、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昆明托管磨憨等机遇,奋力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党工委、管委会部署:以“立足云南、承接东部、链接全球”为路径,打好强链补链延链“攻坚战”,让产业集群更强、产业链更韧、企业根基更稳。经开区将着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塑装备制造业、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新优势,培育壮大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工业增长极;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创意设计、订单采购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扩大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服务产业的范围,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实施“链主+供应服务链”共生计划,重点培育一批链主企业,依托云上营家·昆明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建设智慧供应链平台,融入全省产业发展大局,形成“本地龙头+省内配套”融合网络,打造全省产业链高端环节聚集区。培育“标杆引领+中小协同”生态体系,开展“专精特新育苗行动”,建立200户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库,通过“大手拉小手”实现技术共享、订单协同,力争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60户。
同时,持续深耕产业转移承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编制好“十五五”规划。聚焦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进一步夯实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企业培育力度,招引生物样本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构建深层次沪滇产业协作格局。
滇池度假区
打响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品牌
云南民族村、大观公园、海埂公园、滇池大坝、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滇池度假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身,风景名胜众多、风光秀丽,不仅是中外游客体验“民族风情”和“健康时尚”的首选之地,也是广大市民亲近滇池、享受生活的必达之地。
紧紧围绕“加快把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滇池度假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找准发展定位、加强总体策划、注重系统推进,努力把滇池旅游黄金岸线打造成昆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示范。
作为昆明市“鸥遇昆明”活动的重要承载区,滇池度假区2024年以“观鸥季”为媒介,通过开展“我与海鸥四十年”主题墙绘及画展、“鸥来集市”“海鸥”主题咖啡节、“畅游滇池四季”主题路线、“畅游滇池四季”作品征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滇池观鸥周边“吃、住、行、游、购、娱”优质要素,促进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取得“黄金收益”。
依托滇池沿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滇池度假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9+1”文旅品牌,进一步提升滇池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滇池度假区以成立奔来书院为抓手,着力构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重要旅游文化空间,丰富环滇池旅游的文化含量,积极推动环滇池区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目前,滇池度假区以环滇池区域为重点打造了大观公园近华浦、海晏湾、石城村、观音山等奔来书屋,推出云南本土咖啡品牌——奔爱咖啡,积极推动环滇池区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八方游客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除了“奔来”系列IP,滇池度假区还联合环滇美食名企名店名厨推出“舌尖上的大观楼长联宴”,将大观楼长联的文化底蕴首次以菜品的形式端上餐桌,让大观楼长联里的文字变成一道道秀色可餐的精美菜肴。大观楼长联宴品牌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商标注册。
2024年7月,昆明市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并在滇池度假区管委会揭牌。滇池度假区抢抓机遇,以“管委会+公司”双轮驱动运营模式,为昆明市打造文化和旅游全产业链提供“投、融、运营”一站式服务,确保由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规划的昆明市大文旅新生态圈能够精准落地。数据显示,2024年,滇池度假区实现营业收入1627.15亿元。全年共接待游客2428.3万人次,同比增长4.4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8.34亿元,同比增长44.43%。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滇池度假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主责主业,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打响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品牌。
五华产业园区
加快布局大科创产业集群
作为五华区经济建设主阵地、招商引资主战场,五华产业园区坚定“4+1”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建强产业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城区经济发展。2024年,园区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2016年,五华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成功跨入云南省省级工业园区千亿园区行列,并连续5年保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作为昆明市的中心区域,五华产业园区可谓是“寸土寸金”。为了推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华产业园区通过“工业上楼”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亩均效益超500万元,亩均税收超30万元,居全市产业园区前列,被定义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科技智力资源最丰富、文化创意资源最集中、创新高端载体最集聚的区域。
近年来,五华区加快布局大科创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树立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标杆为目标,将数字经济作为大科创产业集群核心引擎,围绕五华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园四片”,重点打造西北新城片区、荷叶山片区、园西片区和红云片区,全面提升“数字五华”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2024年,金鼎数字产业园顺利交付,新增产业载体空间超12万平方米,累计与8户意向入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谈重点意向企业12户。
截至2024年9月,五华产业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相关企业达6571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78.91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52户,营业收入51.85亿元。同时,区块链中心累计入驻企业105户。2024年共有5户企业7个项目获得中央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累计有56户企业81个项目获得中央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
五华产业园区积极拓宽思路,新型产业用地布局取得新突破。在五华数字经济产业园西北新城片区54亩M0用地基础上,2024年,园区先后完成云冶铁路(阜外医院)以北62亩、云铜以北(小普吉)一期123亩地块调规工作,M0用地总量增至239亩,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空间拓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根据磨憨产业发展规划,采取“1+1”工贸并重模式开展跨区域协作招商,以PCB、贵金属材料、轻纺、五金机电、快消品等制造业及跨境贸易、旅游、结算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并配合数字经济和产品创新研发,形成“五华—磨憨”两地联动的总部经济。目前,园区投资促进局已对接联系储备企业70余户,组织10户企业赴磨憨实地考察,意向投资企业12户,其中制造业企业5户,服务业、贸易类企业7户。
安宁产业园区
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再提速
裕能二期项目从打桩至投运仅用时77天,西南铜业项目建设周期从30个月压缩至15个月……2024年以来,安宁产业园区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壮大“三大经济”决策部署、市委“六个春城”建设和安宁市建设“云南县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工作要求,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任务,凝心聚力谋发展、实干担当求实效,推动“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由第72位进位至第69位,名列中国2024年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第85位。
安宁产业园区是云南省唯一集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电池三大产业于一体的省级开发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化工园区。园区涵盖青龙、草铺、禄脿三个街道,布局化工园区、千亿级绿色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区、冶金—先进装备制造及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320战略新兴产业园五大片区,先后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云南省首批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零碳”园区等。
近年来,安宁产业园区围绕特色着力推进“多元招商”,紧盯“签约、开工、入库、投产”四个节点,以具体项目“招商引落”支撑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新项目、好项目,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产供销整体配套,初步形成具有省内唯一、安宁特色的石化、冶金、绿色新能源电池三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安宁产业园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磷矿和锂资源,充分发挥磷系正极材料“第一车间”及负极石墨化所需石油焦就近供应的资源优势,吸引湖南裕能、杉杉股份、华友钴业等行业巨头集聚。云天化、云南祥丰等本土企业纷纷投资跟进,形成正极、负极、电解液“串珠成链”的完整产业链。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500强、省级开发区升级潜力百强(2024)中,安宁产业园区位列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500强第42位、省级开发区升级潜力百强(2024)第21位。安宁产业园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开发区前列,为云南省唯一同时上榜两个榜单的产业园区。
今年,安宁产业园区将聚焦科创强园,全力以赴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力度推进“3+1”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积厚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同时,树立“大营商环境”建设理念,做好要素保障、送策惠企等服务工作,提振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为安宁市建设“云南县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贡献园区力量。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缪亚平、郭曼、吴洁
责编:李雪
编审:刘莹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