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4月1日下午,“费新乾《深城纪》:城市里的锦绣抒情”分享会在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三楼深圳书房举行。诗人费新乾结合其诗集《深城纪》的创作经历,分享了萃取“深圳味”、提炼深圳意象、发挥想象力等创作手法。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美天悦读读书会协办。

《深城纪》是费新乾献给“第二故乡”深圳的一本诗集,可以说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城市发展史。该诗集呈现了费新乾16年来在深圳的工作与生活经历,由点及面,通过标本性、典型性切片,构造一个栩栩如生、诗意盎然的“深圳”。
活动开始,费新乾首先介绍了《深城纪》的创作缘起:“通过上一本诗集《野孩子》,我对故乡进行了一次打捞与重构,用诗歌在纸上还原了故乡的风貌。同时,也是一次告别,告别美好的童年,告别那片神圣的热土,告别‘流淌月光与白霜,生长蜜与苦莲’的应许之地。写完《野孩子》后,我陷入一种失落与迷茫,就像高考结束,突然失去了所有动力与目标。不过我还是愿意去尝试,来拓宽自己的写作边界,将笔锋从故乡拉回身边,写现在,写周遭,写深圳。”

从《野孩子》到《深城纪》,从“我的故乡”到“我们的深圳”,费新乾在题材上做了一个跳跃与尝试。《野孩子》和《深城纪》就像是一张唱片的两面,完整而有效地形成费新乾的个人成长与经验闭环,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音”:一面是乡村,一面是城市;一面是过去,一面是现在;一面是黑白,一面是彩色;一面是“应许之地”,一面是“沙漏里的沙”;一面是童话,一面是传奇;一面是“我”的根须,一面是“我们”的枝叶。
谈到如何萃取“深圳味”时,费新乾从深圳刻度、深圳速度、深圳温度三个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三首诗歌《握手楼》《工地》《荔枝公园》来讲解。“握手楼”是深圳典型的城中城住宅,因为建得密集拥挤,两栋房之间可以握手,被戏称为“握手楼”。但正是这种住宅,容纳了大多数来深圳的普通打工者,为其提供了梦想起飞的支点。“种房的农民/握手的楼”无疑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刻度。深圳速度更是被写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深圳的工地就是其现实写照,“土地裸露新鲜的伤口/打桩机让疼痛深入/十月怀胎/每一寸土地都将生出金子”,正是无数的工地才托起了“深圳梦”。但深圳也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就像“荔枝公园”给了诗人母亲一样的爱护,“她捡过我破碎的心/拾过我醉后的影/她收过我奔跑的脚印/擦过我蒙尘的肉身”,使诗人能够永葆童心,追光而生。

费新乾认为最具“深圳味”的意象是大海,所以《深城纪》中有大量的诗歌是以大海为主题的,包括《海泳》《看海》《凌晨四点的大海》《深圳人的心中都装着大海》等。其中,“大海融化了我/就像蓝天消融一朵白云/海愈大我愈小”,写出了大海的浩瀚与人的渺小。“深圳人的心里都装着大海/总是在翻滚前浪赶后浪”,则写出了深圳人的不可抑制的生命力与无可比拟的闯劲。
发挥想象力,则可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费新乾以《一匹汗湿的马》《悬浮术》等诗歌来佐证想象力的重要性。在深圳这个现在化的大都市,“街上冒出一匹汗湿的马”,且“带着远方荒野的气息/蹄子敲击着水泥路/犹如行走在琴键上/弹奏一曲命运交响曲”,原来它是费新乾想象出来的,但“还没来得及将它固定在诗歌里/它就消失不见了”。而在《悬浮术》中,从低层的地铁,到中层的公司,大家每天都悬浮着生活,只有躺平者,“永远也够不着城市的天际线”。

据了解,费新乾近年来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金木水火土》《野孩子》《深城纪》《用最少的翅膀飞翔》等,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潮》《汉诗》《草堂》《扬子江诗刊》等杂志,曾获得第十九届樱花诗赛一等奖、第十一届深圳青年文学奖,以及《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优秀编辑)等奖项。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