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山美景 贾 鹏 摄
太原的店头村之所以称为“古堡”,是因为这里曾是拱卫晋阳城的军事堡寨之一。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的匈奴人刘渊在晋西北建立汉国,并州境内汉人避祸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公元306年,为了抗击匈奴,保卫洛阳,36岁的并州刺史刘琨赴晋阳上任。
公元307年,刘琨冲破匈奴的重重障碍,到达晋阳。当时,整个并州已经剩下不到两万户,晋阳基本上成为一座空城,东西南北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在敌人包围圈内生存下去,刘琨克服重重困难,于废墟中重建晋阳城。就在晋阳渐渐恢复生气时,刘渊派出五万匈奴兵围困晋阳。
当时,刘琨兵力只有几千人。在外无援军、内缺粮草的困境下,刘琨在城头凭借一曲《胡笳五弄》,让匈奴兵军心崩溃,仅仅围城七天就撤退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来势汹汹的匈奴有了厌战之情?
如果想拿下晋阳城,须从西山风峪沟进兵,一旦进入风峪沟,晋阳城一览无遗。因此,刘琨若想守住晋阳,必须将前线推至风峪口。
从晋阳城进入风峪沟,第一个村落就是店头村。
店头背靠蒙山,沿风峪河东西绵延约千米,一排排别具一格的石碹窑洞随着山势层叠而上,呈楼台式分布。
窑洞不只外部形态独特,内部结构也很特殊。房屋都很大,空间开阔,窑洞与窑洞之间,互相连通,每层之间有暗道和楼梯相连,外面看好像是独立的窑洞,里面由暗道相互串联起来,使得整个建筑群的内部四通八达。
古地理、军事专家靳生禾、谢鸿喜两位教授在《千年古村——店头巡礼》一文中,提到店头古堡“属于事前曾统筹设计、规划的官修兵营、防卫工事、军事要塞……是从晋永嘉元年至建兴四年(307-316)晋并州刺史刘琨抗击汉赵刘渊父子所建……”
1700多年以前,这种以石窑洞加地道统筹设计的军事要塞,其作用是什么呢?
《雍正·太原县志》记载:“风峪山,县西十里,路入交城、娄烦。唐北都西门之驿路也。”说明风峪沟在唐代是晋阳连接晋西和晋西北直至陕甘等地的重要通道。这也是刘琨在店头构筑要塞而重兵扼守的主要原因。
店头作为军事要塞,主要是起警监、报信、拖延对方的作用,给晋阳城的守卫争取时间,因此驻兵不会太多。如果刘渊大部队到来,驻守在这里的军士怎样将古堡的功能和效应发挥到最大?
店头紫竹林北面山路旁,有地道口,曾是通往村后蒙山寨的地道。多年未使用,淤积严重。村民在清理古堡的过程中,在几座窑洞里发现了通往后山的地道,坍塌的地道阻塞了去路,也掩盖了无数秘密。
距离店头约千米,还有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程家峪村。村里以石头窑洞为主。这些古老的窑洞里共发现了八处地道口,每个地道都能与中部对接互通,有的地道内还有马厩。这些地道是唐朝时与村落同时建造的,具有军事用途。在入村的崖壁上,有一处离地面很高的地道口,这是一个瞭望口。当时的村里人可以通过地道来到此处,观望路过崖下道路上的行人。
一个战略要冲,两处具有军事性质的村落,相互之间有没有地道相连?即使没有连通,但互为掎角,这两个军事性质的村落有相互支援和救护的可能。
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想,在匈奴大军直扑晋阳时,店头古堡这支前锋部队开始示警,并且开始袭扰侵军。在达到“警监、报信、拖延对方的作用”后,进入地道转移,落脚在蒙山寨。
据史书记载,刘琨抗击匈奴刘氏弟兄,把他们赶出了晋阳,二刘翻越蒙山逃窜时,又被追到蓝谷大战,匈奴惨败,“伏尸数百里”。按照这个说法,匈奴军队来去都是走的风峪沟,店头古堡的守军退守的就是现在位于店头北面的蒙山寨。蒙山寨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使得入侵者不敢轻易投入兵力。当入侵者围攻晋阳城时,这支小部队以游击战的方式袭击入侵者,使匈奴大军昼夜不安。店头守军对于这样的态势应该是早有预案的,对于袭击的时间、地点、方式都拿捏得很准确,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的同时消耗了敌人,造成了入侵者不能得到休息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入侵者的心理上产生了不安和厌战。
这样的疲劳战术,才可能使得匈奴军队仅仅七天,就已经接近心理崩溃的边缘,才有可能在听到一点响动时,就“凄然长叹”。若非休息不好,一支有备而来的生力军是不会“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泪歔欷,有怀土之切”的。
并州新闻 孙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