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8日电 题:百余名上合组织外宾访新疆:“这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美!”
“没想到位于中国边陲的喀什能有如此现代化的大学”“难以想象阿克苏偏远的村庄能变身为热门旅游地”“戈壁滩的热浪竟催生了绿色能源”……
新疆之美在何处?在百余名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外宾的惊叹声中,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在于发展。
4月23日至24日,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前后,来自上合组织20多个国家6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及部分驻华使节百余人踏访新疆多地。从底蕴深厚的民俗村落到现代化工厂,从广袤壮美的山川地貌到戈壁深处的光伏“蓝海”,上合组织外宾全方位领略中国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治国理政经验。
看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
一城一画卷,一步越千年。
4月的新疆天山天池尚未褪去银装,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达万科夫踏着积雪驻足湖畔。仰观博格达峰直插云霄,俯瞰冰面倒映天光,即便见惯雪景风光,达万科夫也不由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

4月22日,来自俄罗斯的外宾在新疆天山天池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袁睿 摄
从景区开放区域、到游客游玩方式、再到天池的渔业捕捞情况,达万科夫认真询问天池生态保护细节,并邀记者多捕捉户外镜头,以期“让更多人领略这片美景”。
当北疆的雪岭云杉还在舒展新绿,南疆喀什古城的土陶色墙壁已“刷”满暖阳。伊朗伊斯兰联合党国际事务副总书记提纳德黑兰尼穿行于喀什古城的巷陌,熟悉的建筑令他感到亲切。“这里的建筑、饮食、语言、舞蹈方式,和我的家乡有不少相似之处。”
最触动提纳德黑兰尼的,是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里呈现的变迁历程。当看到政府采用“一户一设计”的精细化改造方案,让这座千年古城的居住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提纳德黑兰尼由衷感慨:“能将民族建筑特色保留得如此原汁原味,背后的智慧功不可没。既留住千年文脉,又提供了现代生活便利,这种文化保护传承方式值得借鉴。”

4月25日,来自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国的外宾在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在乌鲁木齐市区,抬眼可见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雪山宏伟清晰,仿佛近在咫尺。外宾们道出心声:“这是我们初到新疆的‘第一眼震撼’,有力且不容忽视。”
感受文旅发展乡村兴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的活动室内,琴声与歌声交织回荡。由居民自发组建的合唱团正在弹唱跳舞。面对到访的外宾,居民们毫不怯场,主动表演《甜甜的歌儿迎宾客》歌曲,引得外宾们拍手称赞。
歌起舞新韵,万象传新声。
在南疆,当外宾们来到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看到这个拥有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百年历史的村落,如今得益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热门旅游地,外宾们不禁频频赞叹。
巴基斯坦俾路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米尔说:“这个边陲村落居然凭借乐器制作、音乐和舞蹈表演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成为热门的旅游地,我想向为这片土地努力的每个人致敬。”

4月26日,外宾在参观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时,同表演人员跳舞互动。新华社记者 时艺菲 摄
印度全印前进同盟总书记德瓦拉坚感慨:“参访路上我遇到很多当地居民以及远行的旅游者,通过他们从容的笑容,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很幸福。”
在喀什大学,外宾感受文化底蕴与现代教育的交响曲。“我不会想到,距离首都近四千公里的喀什有一所如此现代化的大学。”科威特进步运动秘书长阿卜杜拉希姆在参访喀什大学时这样感慨,“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将发展触及国家的每个角落,这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之美。”
赞创新与发展硕果累累
步入喀什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颗颗饱满圆润的红枣在传送带上有序滚动、匀速流转,智能机器与人工质检员精准协作,生产线吞吐量较传统模式大大提升……

4月26日,外宾在参观位于喀什的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拍照记录工厂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埃及共和人民党总书记、众议院议会党团主席艾布哈米莱驻足于现代化生产线前。当听到“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呈碱性,特别适合培育优质瓜果”的讲解时,首次到访新疆的他频频点头,“这里的创新活力印证着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几乎各个领域都在突破创新”。
当参访团参观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时,了解到新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制氢。来自巴基斯坦的记者阿什拉夫表示,中国在清洁和绿色能源方面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上百个国家互联互通,为世界人民带来福祉,我们应共同努力实现地区繁荣发展。”阿什拉夫说。
“我亲身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告诉记者,今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上合组织将开展减贫、绿色发展、工业化等领域活动,期待这里成为上合组织大家庭交流互鉴的一个枢纽。
策划:陈芳
记者:袁睿、辛悦卫、时艺菲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