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买车看智驾,「自华魔」三分车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56:00    

文 | HiEV大蒜粒车研所,作者 | 张马也,编辑 | 德新

智能驾驶市场,已从早期的技术试水,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

据佐思汽研统计,2024年城市NOA实现爆发式增长,20 - 25万元价格区间内的车型,城市NOA渗透率实现了「从个位数到两位数」的增长,在10月达到了24.7%。

受此影响,智驾行业也进化到了剧烈分化的淘汰赛阶段,车企的自研加速扩张,第三方供应商方案也在普及上量。

佐思汽研(2023年 - 2024年10月)数据显示,助力车市在2024年达成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的核心供应商,Momenta和华为包揽了近90%的市场,Momenta占比达到60.1%,华为占比29.8%。

车企采用自研 ,加之以华为、Momenta为代表的核心供应商,双轨并行、三分天下的态势已经逐渐清晰。

这种格局背后,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生态整合的深度博弈——华为以全栈自研构建垂直壁垒,Momenta凭算法平台实现灵活适配,车企则通过自研平衡话语权。

车企自研:从「灵魂论」到双轨策略

蔚小理、小米等新势力,由于拥有更强的互联网基因,对智能化技术更加熟悉,一开始便则通过全栈自研,强化差异化竞争力。

传统车企则不一样,「灵魂论」曾是车企对技术主导权的执念。

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曾公开表示,与华为合作后上汽将「丢失灵魂」,因此拒绝与华为展开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

在这种坚持下,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长城为代表的传统自主品牌加速「大象转身」,陆续建立天神之眼、天枢智驾、千里浩瀚、猎鹰智驾、咖啡智驾等的自研体系。

车企自研的优势在于,对产品定义的主导权以及对硬件的成本控制能力,但挑战同样显著。

建立L2+中阶智驾的能力,需要1 - 2年数千人级的投入,而高阶智驾每年光算力投入,就需要10亿级,并且这些投入初期可能收效甚微。再加上在端到端智驾时代,算法优化依赖海量数据,而自研车型销量不足,可能拖慢技术迭代。

在智驾成本与效率的压力下,车企从展望理想主义转向服从现实主义。

今年2月,上汽与华为终端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将推出「尚界」品牌的系列车型。长安在自研天枢系统的同时,与华为深度合作开发阿维塔、深蓝等车型的智驾方案。

强如比亚迪,其「天神之眼」系统的A及B方案,也通过与Momenta合作,赋能腾势、仰望等高端车型,形成「自研+合作」的双轨策略

与其孤注一掷自研,不如借力第三方快速卡位市场,于是边自研边合作,成为主流选择。

华为:垂直整合的「汽车帝国」

受技术实力与品牌效应的影响,华为是很多车企在打造智驾系统时优先重点的合作对象。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策略可概括为全栈自研+生态开放,并通过智选车模式、HI模式、零部件模式三级架构,逐步渗透车企生态:

  • 智选车模式:通过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分别与车企合作,深度参与整车设计、销售,掌控主导权;
  • HI模式: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如阿维塔搭载的乾崑智驾、鸿蒙座舱;
  • 零部件模式:输出MDC计算平台等核心部件。

华为的竞争力源于两点:

一是软硬一体化的技术闭环,即从MDC计算平台到端到端算法,从昇腾芯片到激光雷达,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

二是品牌溢价能力,搭载华为智驾的车型普遍定价20万元以上,用户愿意为「华为标签」支付溢价。

问界M9这样的车型售价更触及50万的区间,2024年M9卖了将近15万台,成为中国市场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

目前,华为智驾系统已上车超过20款车型,覆盖长安深蓝、东风岚图、比亚迪方程豹等品牌,月销量在5万辆左右。

凭借鸿蒙智行车系以及HI模式合作的车型出货,2024年以华为ADS和鸿蒙座舱为主,华为车BU创下了263.5亿的营收,并且实现BU扭亏为盈。

不过,高价策略也限制了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而Momenta凭借先进算法能力,不绑定硬件,使主机厂能够灵活组合出满足不同价格区间的方案。

Momenta:平台化方案的隐形冠军

Momenta 作为独立的科技公司,没有与华为类似「多界」同时卖车互搏的问题,并且不绑定硬件可以适配主机厂的整车方案,在战略上与主机厂更加契合。

Momenta的产品分为量产自动驾驶与完全无人驾驶两大块。

目前,其量产方案拥有很强开放性和兼容性,可以根据主机厂需求交付中配、高配产品,一套架构,一套算法,海量数据驱动。

比如,在芯片端,Momenta的方案可以适配英伟达、高通等量产计算平台。在SoC工作链成熟的情况下,一个月就能在新SoC上调通智驾功能系统。传感器方面,也支持多种搭配的组合。

甚至Momenta还与华为出现在了同一车企的方案中:2024年,丰田选择华为硬件(MDC)+Momenta算法的组合来开发智驾系统,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又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

在端到端大模型上,Momenta的迭代速度也非常快,在车企们没有加入端到端竞赛时,Momenta已经在2023年初实现了两段式端到端,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一段式端到端方案,整合了自动驾驶从感知到规划再到控制的全过程。

这种迭代速度,在于与车企相比,Momenta更专注、敢投入,也得益于其「一个飞轮,两条腿」的独特产品战略,即通过量产方案产生的数据与用户反馈,助力完全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而后者所带来的技术迭代更新,又会反哺到量产方案的,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灵活的身段及技术的迭代,Momenta成为不少车企的共同选择。

Momenta的方案已搭载于丰田、大众、奥迪、奔驰、通用、比亚迪等,占全球销量前十车企中70%的品牌,展现出极强的商业化能力,定点车型超100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也显示,截至2024年底,在独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中,Momenta城市NOA的累计搭载量已超过五成,位居市场第一。

其成功不仅依赖于算法创新,更在于深度绑定车企需求、灵活适配行业变化,成为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格局中的关键力量。

高阶智驾格局初定

智能驾驶领域形成集中趋势的背后,是技术、成本、生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算法优化、算力支撑和数据积累的闭环。这些技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头部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形成技术壁垒。

尤其在数据层面,高阶智驾需依赖海量真实路测数据。中小规模的车企和方案公司,因销量有限,数据获取成本高,难以支撑算法迭代。

主机厂方面,因为急需抢占市场份额,而选择自研与合作并行,这种策略也加速了技术向头部供应商集中。

到此,就形成了智驾领域现在的局面:Momenta通过开放式平台兼容多种硬件和车企需求,形成网状生态;华为通过三级合作体系,渗透不同车企;车企通过自研与合作走双轨制。

头部企业,如华为、Momenta,通过技术标准和生态联盟主导市场,车企则在自研与合作中寻找平衡。

未来如何还很难说,唯一确定的是,无论选择哪条路径,目标都是让智驾更安全、更普惠,共同推动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