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露天堆放扰民”到“箱式清运惠民”,曹杨新村街道梅岭北综合网格以 “多格合一”思维重塑建筑垃圾治理范式,为破解同类社区治理难题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实践样本,一起来看看吧。
多元联动破顽疾创新机制探新路
因先天条件不足,杏杨园、枣阳园内缺乏空间以建设标准化的建筑垃圾箱房。长期以来,物业与居民约定俗成地以散装堆放的形式,将建筑垃圾堆放在临时堆放点等待清运,易产生扬尘,居民对此深感苦恼。居民区党总支曾多次召开协调会,但均因场地受限没能彻底从根上解决这一难题。
为此,梅岭北综合网格联动绿化市容等职能部门进行协同处置。在此期间,区绿化市容管理局下属环卫管理服务中心,创新性推出了“建筑垃圾箱式化运输”解决方案。随后,梅岭北综合网格长通过统筹协调居民区、街道管理办、物业公司及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结合“你点我配”的互动响应机制,快速搭建起项目推进框架。
在专项议事环节,梅岭北综合网格组织街道管理办、居民区及机关联络员进行联合勘察,并结合小区实际召开专题协商会议。经充分讨论,两个小区的居民代表在支持方案落地的同时,就运输时段、箱体放置等操作细节提出优化建议,会议随即决定组建联合工作组进行二次现场勘察,进一步研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多轮实地论证,最终由街道管理办牵头促成物业与环卫运输企业达成服务协议。
破冰实践见真章双向沟通消疑虑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杏杨园首单试点遭遇到了“破冰”挑战。原来,某业主在申报装修时,对集运箱收费标准、使用时效等操作细则存有疑虑。
网格团队立即启动联动响应机制,组织环卫专员、物业管家与居委干部开展“三方会诊”,通过现场测算对比传统清运与箱式运输的成本差异,系统阐释新型模式在控尘降噪、防撒防漏、价格透明等方面的环保效益。
经多维度沟通,首单业主最终采纳了新模式。不久后,三个集运箱顺利完成装载清运,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的预期目标。
试点成功后,新模式的直观成效形成了示范效应,多个待装修业主主动提交申请。杏杨园居民区党总支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起服务质量跟踪机制,通过居民满意度测评及运输企业履约监管双管齐下,推进服务品质持续优化。
接下来,曹杨新村街道梅岭北综合网格将继续运用“五有五步五办”工作法凝聚各方力量,找准解题思路,高效处置“三跨”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努力用实干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