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星
每经4月2日电(记者张蕊) 4月1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又称赛迪研究院)在京举办2025赛迪论坛,本次论坛以“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新篇章”为主题。
在当日下午举办的“十五五”规划分论坛上,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渌萍作了《“十五五”时期我国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发布。

论坛现场展示的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蕊 摄
陈渌萍提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2024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达到165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2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0%。
目前,我国对于大模型行业整体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大模型相关政策的颁布自2024年起呈现密集态势。
在核心技术迭代演进方面,陈渌萍提到,AI专用芯片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将推动计算硬件实现高效能、低功耗和绿色化的跨越式发展。数据质量大幅提升,跨领域数据融合加快,合成数据应用增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
此外,在具身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革新方面,一是感知层面,传感器技术将持续升级。高分辨率、低功耗且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将大量涌现。例如,新型视觉传感器不仅能捕捉更清晰、细致的图像信息,还可融合红外、深度等多种感知维度,为智能体提供更全面的环境视觉信息。
二是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为具身智能带来新的机遇。“新型软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将推动软体机器人在医疗康复、灾难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她说。
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具身智能领域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在很多方面部分领先。“具身智能产业的机遇很大,它将先进入工厂,未来还会走向家居养老,那将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不过,陈渌萍也提到我国通用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首先,大模型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领域尚存瓶颈。其次,大模型伦理安全仍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挑战。此外,旺盛的大模型应用场景需求加剧人才供需矛盾。
在瓶颈方面,从数据看,高质量专业数据集缺乏,行业内数据共享难度较高,数据标准和治理保障体制不完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较为薄弱;从算法看,模型自身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可靠性风险,在医疗、法律等特定领域应用受限;从算力看,算力供给仍不充分、不平衡,能源消耗瓶颈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