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布依族语“彩云之城”的意思,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等诸多美誉,是一座古典美和现代美完美结合、山水和人文完美结合的城市。都匀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自唐代后曾多次设置州、府、司、卫、县,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改名都匀。直到如今,这里还保留有石板街、文峰塔、百子桥等古迹和古建筑,古风古韵成为一大旅游特色。
文峰园被都匀母亲河“剑江”三面环绕,风景秀美。
古色古香石板街
在都匀市区广惠路中段,一道由青石板铺砌的古街静憩于现代都市的繁华中——石板街,这是一条喧闹了600余年的老街,外来游客称之为“一条不来不算到过都匀的古街”。
石板街因铺在地上的一块块光滑如玉、斑驳陆离的青石板而得名。古街全长312米,路面以11000余块青石铺砌而成,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面,经过长年累月的行走,已经磨出了石头的釉光。整条街随地势的高低起伏成缓坡型,房屋沿南北向的街面蜿蜒上升,高低错落,参差有致。街坊两头,各矗立有一对大石狮,从古至今不离不弃的守护古街。
现今石板街雏形最早见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有一座坚实的石墙环绕都匀郡城,城墙西面垛口下方开出一道小门,就是小西门,门外是一条坎坷的山路,是老百姓进入城门的南侧小径,也是明、清时期贵州通往广西方向的古驿道。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我国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徐霞客由广西进入贵州,曾到过都匀游览,即由此路段进城,他在《黔游日记》中写道:“北行田塍间五里,度西桥。又北半里,入小西门,是为都匀郡城。”时过境迁,这条经历战火不断的年代遗留下来的古街旧巷,成了都匀这座旅游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鉴证。
石板街上,时常有少数民族少女在漫步、留影。
从南端入口走进石板街,首入眼帘的是一个高耸的古式门楼,“石板街”三颗鎏金大字高悬于顶,飞檐立柱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尽显华美。街道两旁古楼商铺林立,既有民族艺术老店,也有特色餐饮。艺术老店多是经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服饰、银饰以及刺绣、剪纸等艺术品,民族文化浓厚。古街上,时常有少数民族少女在漫步、留影,她们服饰上精美的民族刺绣和银饰,闪耀着民族艺术的光彩。这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吃,有凉拌米豆腐、油炸粑粑、酸汤粉、冰凉虾、糯米饭、丝娃娃、冲冲糕等,汇聚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美食文化,一股浓厚的烟火气弥漫开来,留住了四方游客。
夜幕下的石板街另有一番独特的美,鳞次栉比的古楼与流光溢彩的灯光交相辉映,茶馆里弥漫着都匀毛尖茶的芳香。多年来,文人墨客们将石板街的过去和现在描绘得活色生香,让这段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在岁月中相互渗透、相互融洽,深深滋润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都匀望江楼,与文峰塔隔江相望,相得益彰。
钟灵毓秀文峰塔
文峰园是以历史文物文峰塔为主体修建的一座开放式的城市公园,位于都匀市城南龙潭西岸,被都匀母亲河“剑江”三面环绕,每天来往市民络绎不绝。
走进文峰园,人们的目光都会聚焦到一座七层古塔上,这就是文峰塔,远看似宝剑直插云霄,近观若神笔描绘大地。文峰塔是一座石塔,造型古朴庄重,为七层六面体,高33米,径心9.5米,塔顶冠是钢质塔刹,各层密檐外伸翘起,中部六面中心有浮雕纹饰,象征吉祥如意,塔基是青石构筑的平台,四周为精雕石栏。
文峰塔号称“贵州第一塔”,是贵州唯一载入《中国古塔》图册的石塔,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的前身叫文笔塔,原本是一座五层木塔,始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相传明万历初年,都匀府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桂总兵,在一次出游时登高远望,都匀府处于东、西两座大山的中间,悠悠剑江穿越府城蜿蜒流过,府城的南面和北面是一马平川,犹如一条欲要腾飞的苍龙却被群山镇住其尾。桂总兵发出感叹,如此青龙又如何能够腾空作舞?遂与同行者商议,在剑江西岸修建一座宝塔,高高耸立,呈青龙昂首之势,并甚赞“青龙昂首,振一代文笔”,由此给宝塔取名文笔塔。
时过境迁,到了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塔因年久失修,被洪水冲毁,仅剩塔基。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都匀人陶廷杰慷慨解囊,捐资一千两银子,并写了一封“告匀城同胞书”,遣人快马加鞭送到都匀。当地官员和民众无不为之感动,都匀知府陈西桥、知县钟海门又召集士绅募捐到两千两白银,民众齐心协力在原塔基上建成了七层石塔。石塔建成之日,百姓汇集剑江欢庆,陶廷杰听闻也兴奋不已,亲自撰文《重修文峰塔记》,其中的诗文“一枝健笔钟灵秀,振起人文冠斗南”,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寄寓着他对家乡文人士子的期盼,“文笔塔”由此改名为“文峰塔”。
悠悠岁月,百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如今,文峰塔的周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如同剑江水般川流不息,呈现的是都匀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勃勃英姿。对现代人来说,文峰塔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标,七级凌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寄寓着都匀人执着的文化追求。
古邑印记百子桥
都匀是一座“傍河而生”的城市,素有“高原桥城”的美誉,建有大大小小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170余座,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宏宏大观与纤纤绢秀于一体,因而也被称为“桥梁博物馆”。
在都匀众多的桥梁之中,百子桥被列为都匀百桥之首,位于都匀市广惠路南端,横跨剑江河,与文峰塔相距几百米,古塔、石桥相映生辉,光彩夺目。百子桥也被称为是都匀最具乡愁的地方,历史悠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相传当时的都匀乡绅唐文升年过半百尚无子嗣,所以独资在剑江河上修建一座大桥,便于人们出行,积蓄功德。清乾隆五十六年大桥竣工,当年,唐文升也终于如愿以偿喜得贵子。他当时和夫人的年岁相加正好百岁,百岁得子,百子桥因而得名。时任都匀知府孙廷相还题赠“功半洛阳”匾,嘉其善举。
百子桥为七孔青石拱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桥上建有古典楼厅、六角琉璃亭、石狮以及龙、凤、八仙等精美图案,整座桥雄浑古朴,精美典雅。著名清代史学家、贵州学政洪亮吉曾在桥上登亭四眺,并作诗文“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盛赞百子桥的美景风光。
在古代,百子桥是黔桂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民国时期,百子桥仍是重要交通枢纽。当时,贵州仅有独山至都匀通了铁路,都匀是黔桂铁路的终点站,进入贵州的货物到达都匀后,再通过公路转运至其他地方。各地汽车来到都匀装载铁路运输的货物后,就得转头通过百子桥开回出发地,火车到都匀卸了货,也得在百子桥的南头调转方向,开回广西。由此,百子桥头甚是热闹,都匀本地人还专门编唱了一段方言民谣,“我家住在都匀大桥头,这点火车打转转,汽车打转转”,其中的“大桥头”说的便是百子桥。
20世纪80年代,都匀市在百子桥的旁边另建一座公路桥。百子桥的行车功能随之被取代,但它仍旧是一座重要的人行观光桥。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桥屋、桥亭内品茶论道,在悠扬的古琴旋律中低吟浅唱,凭栏远望、临水听风,过往行人熙熙攘攘,桥的四周鸟语花香,热闹非凡。时光荏苒,历经沧桑的百子桥,仍旧以古老的容貌屹立在剑江河上,不仅是人们认识桥城都匀的重要窗口,也承载着在外游子对家乡美好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都匀石板街、文峰塔、百子桥,作为历经数百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地标,有太多时光冲刷不走的故事,有太多岁月无法抹去的痕迹。都匀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城市,如同一艘巨轮,破浪乘风,驶向远方。一定要来都匀走一走,亲身品味这座旅游城市的古风古韵。这里,一步一摇都是景,一字一句皆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