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叶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和特征:
叶片:
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有上表面(腹面)和下表面(背面)之分。
叶柄:
是连接叶片和茎的细长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托叶:
是生长在叶柄附近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早期起着保护幼叶和芽的作用。
气孔:
位于叶片上,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通道。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蒸发量大,气孔有助于植物调节水分平衡,防止萎蔫。
叶脉:
是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负责输导水分和养分,支持叶片伸展。
表皮:
是叶片表面的保护层,通常有上、下表皮之分,表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通常不含叶绿体,外表常有一层角质层。有些表皮细胞常分化形成气孔或向外突出形成毛茸。
叶肉:
是叶片内部的同化组织,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紧靠上表皮下方,细胞通常1至数层,长圆柱状,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多的叶绿体。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的叶绿体,排列疏松,状如海绵。
腺体:
有些植物的叶片背面覆盖着一层白粉,或在叶片及构造背面密被腺体。
毛状物:
有些植物叶片的两面或仅在背面生有各种毛状物,如柔毛、茸毛、硬毛、刺毛、鳞片状毛,或者有分枝的向四面辐射的星状毛等。
白粉:
有些植物的叶片背面覆盖着一层白粉,这有助于植物在寒冷或干旱环境中生存。
这些结构和特征共同构成了植物的叶片,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调节和支撑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