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在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标志性教育历史文化功能区“复旦源”揭幕在即,将形成包括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在内的“一源五馆”新格局。近日,“复旦源”公募正式启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1200万元,同时支持依托基金会开展“复旦源”公募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1918年,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李登辉先生亲赴南洋,募集15万银圆,为学校在上海江湾先后购地70余亩作为校地(今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邀请自己在耶鲁大学同届毕业的同学、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为复旦规划校园。1922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舍建成,这片校舍就是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它是复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精神的溯源地,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2023年底,复旦大学启动“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区域内根据物理空间条件,综合师生校友和专业设计意见,规划新修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在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源”将建成“一源五馆”,并将落成复旦大学老校长马相伯、李登辉的雕像。
目前,“复旦源”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推进的上海教育博物馆建设规划,力争成为上海教育博物馆率先建成的一个重要承载区。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表示,“复旦源”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从教育救国迈向教育强国征途的关键线索,是展示上海教育发展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方面,也是充实“上海教育博物馆”展陈资源及表现形态的重要依托。
作者:任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