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志田千阳呼吁停止跟踪:让体育留在赛场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9:21:00    

□张天宇(南京师范大学)

4月8日,正在浙江宁波参加2025羽毛球亚锦赛的日本羽毛球名将志田千阳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在中国比赛时每次都受到跟踪狂的骚扰,已经持续一年半的时间了,呼吁部分粉丝立刻停止跟踪或类似行为。(4月8日 极目新闻)

志田千阳的遭遇并非孤例。从福原爱被私生饭尾随至酒店房间,到羽生结弦的行程信息被高价贩卖,再到张继科因电话号码泄露遭遇骚扰,体育明星的私人空间正异化为“粉丝经济”的商品。社交媒体时代,运动员的形象被切割成两个维度:赛场上的专业表现与社交平台上的人设经营。这种双重曝光本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却意外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部分粉丝将竞技崇拜异化为情感占有,用跟踪、偷拍、酒店蹲守等行为构建起畸形的“亲密关系幻觉”。

这种越界行为背后,是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系统性入侵。然而,体育偶像与娱乐明星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以竞技实力为根基,后者以人设经营为核心。当球迷用追星逻辑对待运动员,看台下的呐喊助威便异化为酒店大堂的围追堵截,竞技精神的纯粹性在窥私欲的膨胀中逐渐消解。

在体育馆外蹲守志田千阳的粉丝或许未曾意识到,其“用爱发电”的行为已触及法律边界。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处以拘留或罚款。这揭示了一个现实:以“喜爱”为名的越界行为,本质是对他人私人领域的野蛮侵入,是对他人人格权的粗暴践踏。

更值得警惕的是,集体无意识对越界行为的合理化。在某明星超话社区,分享运动员酒店定位被视为“粉头福利”,机场跟拍被美化为“前线应援”。这种群体性认知偏差形成了可怕的道德豁免机制:当越界行为被包装成“为爱奔赴”,法律红线便在情感绑架中变得模糊。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的制度性回应。对于体育管理机构而言,亟需建立运动员隐私保护机制;在法律层面,则需细化“跟踪骚扰”的认定标准。

但制度的刚性约束终究是治标之策,真正的破局关键在于重塑体育文化的价值共识。当我们在直播间为林丹的鱼跃救球热血沸腾,在社交媒体转发安赛龙的中文视频时,也该重温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的句子:“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正如志田千阳在声明中强调的:“请把目光放到赛场上”——那里才有真正的热爱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