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清华大学保卫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有多起冒充客服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目标直指高校师生群体。为切实保障师生的财产安全,校方发布通报如下:
一、诈骗手段概述
诈骗分子常采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假冒官方平台客服,以退款、账户安全等事由为幌子,诱使受害者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者引导其进行转账操作。此类诈骗手段呈现多样化特点,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
1.冒充官方客服:诈骗分子伪装成各正规平台的官方客服人员,利用其身份骗取受害者信任。
2.发送钓鱼链接短信:向受害者发送带有钓鱼链接的短信,一旦点击链接,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3.诱导下载含木马病毒软件:哄骗受害者下载含有木马病毒的软件,借此获取受害者手机内的隐私信息,为实施诈骗创造条件。
二、案例
日前,清华大学某老师接到一通自称是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该老师在平台上开通了一项价值百万的保险业务,还声称若不立即取消,将会从下个月开始每月扣除800元费用。该老师听信其言,按照对方指引进行相关操作。由于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对方进而提出可通过屏幕共享来协助操作。此时,该老师心生疑虑,随即与学校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取得联系。
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明确告知该老师遭遇的正是冒充电商客服的诈骗电话,并详细解释了此类诈骗的常见作案手法。该老师事后表示,自己平日里鲜少关注反诈信息,对这类诈骗情况缺乏了解,所以才会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对反诈劝阻中心的及时提醒表达了诚挚感谢。
三、防范建议
1.保持警惕:师生们务必提高警惕,切不可轻信任何来源不明的客服电话或短信内容。
2.谨慎应对信息提供与转账要求:若接到要求提供个人银行信息或者进行转账操作的电话或短信,应果断立即挂断,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3.通过官方渠道咨询客服:在使用各类平台时,如需咨询客服相关事宜,务必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进行,坚决杜绝通过非官方途径操作,以防落入诈骗陷阱。
4.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避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5.谨慎转账操作:在未确认电话或短信真实性之前,切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账操作。
6.强化账户安全:定期更新账户密码,且尽量使用复杂密码,以此提高账户的安全性。
-END-
转自:平安清华
来源: 公安部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