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场馆不打烊,更需服务品质不打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0:25:00    

节假日、公休日、寒暑假期间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常态化延时、错时开放策略,开辟24小时服务阵地……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紧跟群众需求,不断推出错时、延时服务举措,以新的服务时空与群众文化生活“对表”。与此同时,运营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下降等,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导致一些观众的体验感降低。(4月8日《法治日报》)

公共文化场馆推出延时服务,是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积极反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上班族、学生等群体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业,文化消费时间被大幅压缩。文化场馆的延时开放,打破了传统服务时间对文化资源的限制,让不同职业、不同作息的人群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盛宴。延时服务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更成为传承文明、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平台。

然而,文化场馆不打烊的背后,隐藏着运营成本与服务质量如何平衡的问题。夜间参观时,因讲解员数量不足,观众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式游览,这暴露出延时服务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短板。而一些安保人员面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时的“束手无策”,则反映出夜间管理难度的显著增加。延时开放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投入、更高的能源消耗以及设备维护成本的增加。对于财力有限的中小场馆而言,长期超负荷运转可能导致一连串的服务透支。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延时服务就有可能陷入运营困境,原本的惠民初衷也会因体验不佳而大打折扣。

破解文化场馆延时服务的运营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展现治理智慧。首要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错峰排班”“志愿者助力”等方式缓解人力压力。可以借鉴企业的灵活用工模式,在高峰时段引入兼职讲解员或安保人员;与高校、社区合作,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夜间服务,充实服务力量。其次,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例如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智能导览系统,部分替代人工讲解服务;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预警安全隐患;通过预约限流平台,精准调控客流,避免场馆超负荷运转。此外,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可设立专项补贴,对延时开放的场馆给予运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冠名赞助、合作运营等方式参与;探索“文化+商业”的复合模式,如在场馆内设置文创消费区,以商业收益反哺公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场馆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城市的夜晚,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延时服务从延长开放时间向提升服务品质转变,当运营成本通过创新机制得到有效化解,文化场馆才能真正成为“不打烊”的精神家园。这需要城市管理者以“绣花功夫”精心谋划,社会各界以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如此,文化场馆的延时服务才能从“点亮一盏灯”升华为“温暖一座城”,让公共文化真正浸润人心、滋养社会。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