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秀丽:畅通新时代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0:37:00
在机器轰鸣的航天装配车间,在焊花飞溅的高铁焊接工位,在精密仪器的操作台前——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正用双手诠释着“技能报国”的深刻内涵。2025年,恰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工运史,从“劳工神圣”的觉醒年代到“工匠精神”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强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行“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在原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体系基础上,向下延伸增设学徒工,向上突破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构建起更加科学、完整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3年来,随着“新八级工”制度全面实施,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产业工人以“一把焊枪”“一把锉刀”的工匠精神,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马秀丽就是这一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者。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她的职业发展轨迹印证了“新八级工”制度为技能人才搭建的成长阶梯。“当时只觉得能穿上这身工装特别神气,哪想到一干就是30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马秀丽怀揣着对国防事业的好奇与憧憬,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的厂区,从一名理化分析工起步。凭借着“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马秀丽在理化分析的岗位上不断“与数据较真儿”,完成了从普通技术工人到行业标杆的华丽蜕变,成为国防战线名副其实的“技能明星”。2012年,已在企业深耕十余载的马秀丽,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在各级组织的悉心培养与鼎力支持下,成功创建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理化分析技能大师工作站,开启了“传帮带”的新征程。经过6年创新发展,该工作站于2018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当目光缓缓扫过那些专注工作的年轻面孔,马秀丽心中涌起一个愈发清晰的认知:单靠几个大师工作室培养人才,就像试图用一把木勺舀干大海——精神可嘉,却终究力有不逮。“特别是兵器行业,技术要自主创新,作业环境又存在危险性,没有持续的人才梯队建设,再强的个人和团队也难以为继。”这位技能带头人的话语中,透露着对行业人才断层的深深忧虑。“技术创新是发展的重要起点,人才生态建设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马秀丽不仅将这句话常挂嘴边,还经常穿梭在各分析班组,在实验台前与年轻技工探讨技术细节。周末她又出现在实训基地,认真记录学生们操作时的每个困惑。2023年,当马秀丽佩戴全国政协委员证章步入人民大会堂,这位来自军工一线的首席技师深知,自己的履职舞台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她将工装口袋里那本记满基层声音的笔记本郑重地放在提案材料旁,决心要把分析室里的技术难题、院校里的培养瓶颈,都转化为推动人才政策落地的“金点子”。在分组讨论会上,她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们不仅要当技术突破的领跑者,更要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的护航人。”一年多来,马秀丽的履职日历上密密麻麻排满10余场调研、座谈和考察活动。走访中,她总会在实验台前多停留片刻,观察年轻技工的操作;座谈会上,她必定要追问企业技术骨干的晋升通道问题;就连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她也会拉着实习学生多聊几句就业意向。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多看一眼”“多问一嘴”,是她收集社情民意最鲜活的方式,也是提升履职能力的源头活水。“对高技能人才的充分认可,有利于吸引更多一线工人立足本职、扎根岗位成长成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秀丽带着一线产业工人的热切期盼,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通过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具吸引力的薪酬激励机制,畅通新时代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站在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马秀丽用精密量具般的履职态度丈量着产业工人的发展空间。正如她所说:“当每一颗‘螺丝钉’都能在‘新八级工’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制造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记者:赵莹莹
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