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职教如何“助飞”低空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9:07:00    

“属于中国的无人机搭载着自研传感器,正在祖国各地腾飞。”历经两年实验,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徐豪怿和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高精度全国产惯性测量单元,填补了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空白,为物流无人机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低空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苏州将低空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锚定千亿级低空经济新高地、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发布系列政策,大力强链补链,拓展应用场景。

影视航拍、警用执法、农业植保……苏州千米以下的天空越来越热闹。低空产业的腾飞起势已是箭在弦上,却也亟待更强劲的“人才引擎”。

职业院校是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阵地。当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苏州职业教育如何架起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空中走廊”?答案就藏在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中。通过专业、产业双向奔赴,苏州职业教育率先打造低空经济人才供给体系,聚力填补“既懂航空技术又通产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苏州方案”。

面向产业:抢建专业,12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加速起飞”。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当前,国内高校和职业院校正争相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专业。苏州职业院校抢抓风口,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无人机应用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相关专业。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便将目光投向这片充满机遇的“低空蓝海”,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开设五年一贯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

“苏州是制造业强市,在这里,低空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协同效应越发显著。”园区工技校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成晨介绍,学校着眼周边产业需求开设专业,面向民航通用航空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测绘操控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岗位开启人才培养探索。

截至2024年底,苏州全市已有12所职业院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在读学生近2000人,主要培养无人机应用服务(数据采集、植保等)、组件制造(系统设计、生产管理)、系统运维(数据处理、智能编程)等专业人才。

此外,苏州还有13所职业院校正在申报或计划新增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低空经济相关专业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作为制造强市,苏州有着完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据统计,全市已经有大约350家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涉及碳纤维、锂电池、智能装备、无人机整机等热门领域,为低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苏职大牵头成立“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汇聚苏州市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等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产业资源,并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创新开设“低空飞行器应用技术微专业”,系统性、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上月,微专业正式开课。“经过5周训练,学生们已经能够在40分钟内完成一架无人机的组装调试和试飞。”苏职大校长陈峻介绍,学校还组织无人机比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为苏州发展低空经济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融入产业:理实并进,练就技能多面手

专业建起来了,人才如何培养?这是摆在各校专业负责人面前的共同课题。从产业找答案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回应。

紧扣产业,磨教材——

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其挑战性体现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对实践操作的高要求以及快速迭代的行业特性,通用教材往往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分院,园区工技校承担了联院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主持工作。该校专业负责人李井林介绍,学校通过设计模块化课程,将药学、数媒、测绘等跨专业课程融入培养方案,紧扣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引入企业导师,让真实项目成为鲜活教材。

扎进一线,强师资——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负责人樊卫国介绍,该校成立无人机研究院,让教师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走进企业开展科研,将积累的行业应用经验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

苏职大通过实施“双师双岗”计划,选派7名青年博士赴苏州低空科技、航天时代飞鹏等头部企业实践,同时引进江苏无国界等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开展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以及教练员培训;联合苏州航产集团、南航等单位筹建全国数字低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高校-企业-职校”人才、师资共育平台,共同梳理人才需求清单、产业技术清单以及企业培训需求清单,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

携手企业,建基地——

依托昆山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昆山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与航天时代飞鹏共建实训基地,与昆山鲲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鲲鹏无人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引进先进理论,使研学体系与产业紧密衔接。

目前,全市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的12所职业院校均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1所院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围绕课程建设、技能大赛、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人才培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也将技术迭代与教学滞后、实训设备投入成本高及空域使用审批严等现实阻力带到眼前。在陈峻看来,关键是要构建“产业需求-教学标准-职业认证”闭环体系。

以苏职大为例,学校将与顺丰等头部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建立政校企三方课程开发联盟,共建基于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动态教学资源库;推行“学历证书+行业认证”贯通培养,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降低办学成本。

服务产业:长远与当下兼顾,服务行业优生态

目前,苏州正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培育低空“智”造、低空服务两大产业集群,建设低空航空器试验检测平台、无人机适航服务平台和低空经济发展创新平台三大产业支撑平台,力争至2026年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1000家,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扩容、产业图景持续扩大。海量新型岗位虚席以待,人才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打造低空经济产业腾飞的“人才引擎”,必须统筹兼顾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苏州职业院校在培养好在校学生的基础上,敏锐响应社会需求。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24年初启动退役军人无人机飞行执照培训项目,推出面向退役军人的民航CAAC无人机操控执照考证个性化培训服务。学校专门打造无人机人才数据库,为退役军人提供企业推荐及双选平台,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需要的技术力量”。

《植保无人机维修与维护》《无人机系统结构》……在苏州农职院,“植保无人机的技能培训”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600余人;协助市人社局开展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开展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为社会人员打开广阔就业空间。

在吴中区,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规划设计了占地15000平方米的苏州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培训考试点,计划开展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培训+考试”和场景试飞服务,打造全机型体系、全等级体系、多应用场景的无人机培训基地。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意味着既要善于寻找机遇,也要学会预判问题。

“目前,苏州已有15家相关培训公司,全国已达到1700家,单一型飞手将逐渐成为过剩资源。”在樊卫国看来,在各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专业的背景下,学校更要深耕行业,围绕应用场景建强专业,为产业做好复合型人才储备,提供附加值。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针对生产型企业往往更注重规模化生产效益,对于需要投入资源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可能影响生产节拍的合作模式存有顾虑的现实情况,学校要跳出“学校求企业”的单向思维,通过资源置换、价值共享等方式,构建新型合作生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苏报融媒记者 顾志敏 徐靖怡)

编辑: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