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定西:千年陶韵润童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9:08:00    

【来源:甘肃发布】

学生精心制作陶罐。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张莉芳 摄

在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的陶艺工作坊里,六年级学生杜溪正专注地揉捏着手中的陶泥,在辅导老师陈举和泥塑非遗传承人翟建民的指导下,一件带有马家窑经典漩涡纹饰的陶罐逐渐成形。

“七年前刚开始义务教学时,有的学生对这个还很生疏,现在已经有学生能独立创作带有文化符号的作品了。”翟建民边指导学生拉坯边感慨。

作为当地“马家窑文化进校园”工程的参与者之一,他每周驱车百余公里,辗转于8所城乡学校之间,用沾满陶泥的双手托举起马家窑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

临洮县作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如何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在当下?

2013年,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成立陶艺社团,聘请本县的陶艺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做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传授陶艺技艺,将黄土高原的远古文明密码转化为特色育人课程。

“最初只有20平方米的临时教室,20多个孩子围着两架旧陶轮。”副校长水临东指着如今100平方米的标准化陶艺工坊感慨地说。

十年间,这所县属小学构建起“基础认知-技艺传承-创新实践”三级课程体系:低年级通过彩陶纹样临摹感知美学意蕴,中高年级学习制陶工序,社团精英则参与仿古陶器修复实践。省级课题《陶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结题,标志着乡土文化课程化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

临洮县将“马家窑文化传承工程”列入中小学校本课程。

马家窑文化进校园,让文化传承有了具象载体。在“陶艺+多学科”融合教学中,数学老师带学生计算陶罐容积与先民储粮智慧,语文课赏析《诗经》中“陶复陶穴”的建造技艺,美术课破解漩涡纹中的几何密码。

“原来陶器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是祖先写给我们的信。”学生张笑妍在研学日记中写道。

家长路平发现,孩子参加陶艺社团后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坐不住的孩子,现在能安静地捏半天陶泥,周末还主动去博物馆参观学习”。

这种改变源自学校设计的“三维浸润”模式——校园里矗立着仿马家窑陶器雕塑,工作坊里展示着学生创作的彩陶,每年举办“小小考古家”陶器修复比赛。

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在指尖流转中悄然生长。

“整个创作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复刻,孩子们可以根据理解融入新元素。”水临东说,这样不仅让孩子学到了陶艺的制作技巧,更了解到马家窑的深厚文化,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陶艺教育十年耕耘,结出累累硕果:由陈举老师辅导、学生王永怡制作的《彩陶王》在首届全国少儿陶艺及塑作展中荣获了最佳创意奖,学校陶艺工作坊也获评“定西市美育工作坊”。更可贵的是,文化传承的“涟漪效应”也在显现,土生土长的临洮娃雷浩锋毕业后选择回乡当陶艺师,他说,“是陶轮转动的声音,让我听见了文明的召唤。”

临洮县教育局局长龙小林表示,临洮县已将“马家窑文化传承工程”列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要求各中小学将马家窑文化元素嵌入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学,通过语文课程的古诗文渗透、美术课程的彩陶纹饰绘制等,形成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并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马家窑元素文创产品,通过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张莉芳)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祁晴 责编:朱旺 校审:都一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