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措施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非关税手段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和调控,以达到保护国内产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贸易平衡等目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关税措施:
进口配额制:
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超过配额的商品不许进口,或者需被征收较高的关税或罚款才能进口。
“自动”出口配额制:
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进口许可证制:
商品的进口,事先要由进口商向国家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经过审查批准并发给进口许可证后,方能进口,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
进口押金制:
要求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和规定的时间,在指定的银行无息存放一笔现金。
外汇管制:
国家根据法令,对外汇买卖所实行的限制性措施,通过限制外汇的兑换和使用,间接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
技术性贸易壁垒:
包括严格的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和检验要求,增加外国商品进入市场的难度。
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
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为由,设置严格的进口检验标准。
政府采购中的歧视性政策:
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或服务,排斥外国竞争者。
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
针对低于正常价值销售或接受政府补贴的进口商品,虽然属于关税范畴的延伸,但其调查与裁定过程复杂,实质上构成非关税壁垒。
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和混合性外汇管制:
通过对外汇的不同方面进行管制,间接限制进口。
歧视性国内税:
对进口商品征收与国内商品不同的国内税,从而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
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
设置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限,低于该价格的进口商品将被禁止进口。
专断的海关估价制:
海关对进口商品估价过高,从而增加进口商的关税负担。
进口商品征税的归类:
对进口商品征税时,故意将其归类为高税率或低税率的商品。
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
对进口商品的包装和标签提出特定要求,增加进口商品的合规成本。
贸易技术壁垒:
包括标准、认证、检验程序等,旨在保证WTO关于技术性壁垒的效力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环境壁垒:
将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任务,形成对国际贸易的限制。
这些非关税措施各具特点,既有直接的数量限制,也有间接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同时可能带有歧视性和隐蔽性。了解和应对这些措施对于国际贸易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