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具有多种特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性:
主体间性的平衡:
道德是一种反思性和自发性,但这种反思和自发都应当被放置在某种关系中来被考察。主体间性的平衡作为道德的前提和内在规定,应该成就道德的客观性,成为道德是否客观的评价标准。
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共同性:
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继承性:
道德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继承性,道德观念和原则会代代相传,形成稳定的道德传统。
稳固性:
道德规范一旦形成,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
利他性:
道德强调的是利他行为,即个人在行为选择上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多层次性:
道德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规范性:
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介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渗透性:
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自律性:
道德主体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变化性:
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播性: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在社会中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道德的本质和作用,使道德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