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盲盒销售不可真“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1:35:00    

考古盲盒、玩具盲盒、临期食品盲盒……近年来,不少消费领域都掀起了“盲盒风”,伴随着“盲盒+”商业模式不断翻新,通过盲盒形式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盲盒经济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席卷而来,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商业逻辑与复杂的市场影响。

盲盒的概念源自国外的“福袋”,后来在中国市场经过本土化创新,逐渐演变出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从最初的玩具手办,到如今已发展出考古盲盒、文具盲盒、美妆盲盒、零食盲盒等诸多商业模式,盲盒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一方面,它为商家提供了新的营销手段,通过限量版、隐藏款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商品的稀缺性和价值感,促进了销量的增长。另一方面,盲盒经济也带动了二手交易市场的繁荣,不少稀有盲盒产品在二手市场上被炒至高价,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产业链。商家通过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商家可以更好地推广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盲盒的兴起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更追求个性化、情感化的消费体验。盲盒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充满惊喜与乐趣的购物方式。每次打开盲盒的过程,就像开启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给予消费者以期待和兴奋,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重复购买。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分享“拆盒瞬间”的潮流,也为盲盒增添了展示个人品位和成就的社交属性,进一步增强了其吸引力,促进了盲盒经济的兴起,对传统零售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盲盒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现象,消费风潮正盛,难免泥沙俱下,利用盲盒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销售“三无”产品、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盲盒概率不透明,售后维权难等问题接踵而至,急需加强规范引导。作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盲盒经营的具体形式复杂多样,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多元,决定了规范盲盒经营行为需凝聚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合力,给盲盒乱象画下休止符。

针对盲盒市场的乱象,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盲盒市场中“盲点”都进行规范和整顿。监管部门要根据《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盲盒经营的禁售清单,督促盲盒经营者公示商品关键信息,包括抽取概率、限量商品投放数量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各地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存在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商家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投诉渠道和高效的解决机制,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从而增强消费者对盲盒市场的信心和信任感。

盲盒经营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不能以“盲”为借口回避产品经营者所应当承担的义务。经营者商家应秉承诚信经营原则,通过标注大致的商品范围、隐藏款投放数量、概率分布等信息,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根据盲盒内商品的实际价值合理定价,避免过度夸大盲盒的价值和稀有性,不采用欺诈或诱导性的营销手段,更不将低质量或不合格的商品混入盲盒,让盲盒真正成为能给消费者提供惊喜和刺激的礼物盒。

盲盒具有不确定性,消费者应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兴趣爱好,合理评估盲盒购买的必要性,切勿盲目跟风、冲动消费,避免因追求刺激而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在购买盲盒前,务必了解清楚盲盒的抽取规则、隐藏款概率、退换货政策等重要信息,避免因对规则不清楚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此外,购买后,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包括宣传的资料、消费凭证等,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展望未来,盲盒经济有望在创新与规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盲盒将与更多新技术融合,如AI、区块链等,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沉浸式的开盒体验,打造更具个性化的产品。盲盒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也将进一步深化,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加强监管,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理性消费,只有这样,盲盒经济才能摆脱“盲目”发展,在规范中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才有更广阔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秀丽(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