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案件之所以难,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案件数量激增与法官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每年执行案件数量不断攀升,而执行法官的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每个执行法官需要处理大量案件,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执行工作。
制度层面的不完善
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出台,执行法律规范分散在司法解释和相关规范文件中,使得申请执行人在寻求法律支持时感到困惑。
被执行人的不诚信行为
被执行人往往从诉讼开始就筹划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执行,这种行为不仅给申请执行人造成困难,也增加了执行法官的工作量。
申请执行人的心态问题
部分申请执行人在面对执行难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的心态,甚至选择放弃,这影响了执行工作的推进。
执行系统的问题
执行系统存在bug,缺乏大数据分析功能,导致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难以全面掌握,影响了执行效率。
找不到被执行人
被执行人可能故意隐匿行踪或下落不明,使得法院难以启动或推进执行案件。
查找财产困难
被执行人可能将财产转移、隐匿或以他人名义持有,即使法院发出财产查询令,也可能出现“查无实物”的情况。
执行程序周期漫长
执行案件涉及多个环节,如财产查询、评估、拍卖等,程序复杂,导致案件执行周期长,债权人需要等待多年才能得到解决。
执行追加难
涉及关联主体时,执行案件常常需要追加被执行人,这一过程往往困难重重。
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干扰
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了维护本地或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可能会对执行工作设置障碍。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诚信体系,被执行人不遵循执行法律的行为成本低,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法制意识薄弱
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风险意识,自动履行率低,导致执行工作难以进行。
司法不公和法制观念淡薄
少数案件在审判阶段判决不公,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同时,一些地方党政机关领导非法干预执行工作,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无法履行法院判决,导致执行工作陷入困境。
强制执行法律不健全
有关执行的规定简单、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法律的空白多,漏洞多,对执行人员违法行为的处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综上所述,执行案件的难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法律、制度、技术、社会诚信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